一位柚子厨的竞赛退役感想

发布于 2023-01-22  3.19k 次阅读


2022cmo-day1

2022CMO

2022.12.30 第38届CMO比赛正式结束

2022-medal

2022cmo-day2

在把答题纸交给监考老师的一刻,我就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我对自己本来是不抱多大希望的,自己的代数功底本来就不咋地,用来签到的代数题更是因为几何题的过量计算的疲惫竟然卡了第二问,以及给自己设框,抛弃了简单的第六题去硬刚几乎没多少人做出来的第五题,结果两个都废。就这样,我怀着内疚自责的心情等了一周,迅速投入了常规学习的怀抱,只为快速忘记这不堪回首的考场回忆。

CMO全称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也称作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因比赛时间在冬天,直接被竞赛生叫作冬令营。但全国喜欢数学的高中生太多了,于是需要先选拔一些选手参赛。起到这样的选拔作用的比赛就是“高联”,也即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多称之为初赛。

2022年的数学竞赛非常艰难,因为疫情,不同赛区的初赛三番五次延期。第一次比赛是在9月11号,而我们到10月30号参加了第一次补赛,11月29号才选出省队、确定奖第。最后一次补赛,也就是第三次补赛,是在12月11日。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个时间段CMO即将举办,CMO的相关通知也会在一个月前发布,而今年的CMO通知硬生生搞到12月14日,还是线上参赛。有些省区的选手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拼高联,只剩下些许时间准备国赛,临赛期间疫情放开,感染高峰来临,又让大批考生带病参赛,严重影响发挥。真的很难。

到2023年1月5号的时候,才有了试卷讲解,那个时候我们学校在期末考试,于是只好让别人录屏。等到别人把录屏发给我,我也没什么心思去看,随便拖了拖滚动条就关了。当晚能查到分数,我一看,这分数果然拿不到金牌。在那段时间,我养成了每天晚上跑步散心的习惯,试卷讲解完毕的那一天晚上,我也照例出去跑步了。跑完往家走的路上,一些公众号推送了CMO试题的评分细则,我就随便看了看,发现那个在那个坑死一批人的第五题我似乎能捞回9分,心情顿时很复杂。因为国赛申诉成功找回来分数的选手比例少之又少,更有甚者从金牌申诉成银牌,银牌申诉成铜牌的。但我也没啥好顾虑的,立刻喘着粗气往家接着跑,去填写申诉。

申诉填完了,但感觉也只是自我安慰罢了,我也早已接受了拿银牌的事实,慢慢等待结果的公布。这期间,我完成了北大英才班的报名,心里想再不济也得去试试吧。

三天后,娘先看到了公布结果,真的是万万没想到,混上了金牌,而且比金牌最后一个人高20多名,看来申诉是成功了,甚至最终分数比我想象的还要高。突如其来的喜悦让我不知所措。不管名次怎样,拿一块金牌对于一个努力两年半的竞赛生是莫大的追求,我带着一点遗憾实现了它。

小收获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引用辛弃疾的诗,表达我对两年半的竞赛学习经历的感受。蜕变是肉眼可见的,但我已不愿再去回忆。我知道我可能变得坚强了,我知道我可能经历许多东西,但是我不想拿出来显摆, 一谈到收获,都是成功的经历与经验;但这背后饱含着鲜有人知的汗水与泪水。比起自己“功成名就”,不如聊一聊我的成长经历、倘若列位看官不嫌鄙人唠叨,就往下翻翻,读一读这“提纲”一般的回忆录吧。

两年半的经历

高一

2020年8月,我刚来到东北师大附中。经历了一次摸底考试,数学老师(也是未来的竞赛教练)让我去尝试参加高联(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希望我能涉足数学竞赛。我去考了,全省38,省一等奖。老师跟我说,咱们省在数学竞赛里算弱省,教育资源不多,这里的省一不值钱。

也就认真学了大约一两个月的常规课,我就开始半脱产学数学竞赛了。一开始竞赛教练给我们讲解平面几何和一点代数。前两个学期,我几乎一直沉浸在几何与代数的训练中,对数论和组合没有一点兴趣。经过一道题目的洗礼,我发现代数比几何恶心多了,对代数的兴趣逐渐下降。在高一下学期的后期,我开始研究数论。

2020.10.17-2020.10.19,教练给我找到机会去参加北大金秋营(2020年北京大学优秀中学生数学金秋营),两天考试爆零。老师说这是预料之内的事情,重在体验,来年还有机会。

pku_2020

高二

高一下学期在认真学综合,没怎么搞竞赛,只是每周有两三天学校晚上会有竞赛培训,讲解基础知识(当时的我还真的基础都没学全)。又报了一个培训机构的联赛课程,每周一次,溜着听听当消遣。到暑假为高二做准备时,真正的备赛才开始,目标是冲省队。教练说,想要冲击省队乃至获得国赛金银牌,你们需要更广泛地接触竞赛知识,开拓视野。在他的组织下,我们开始订阅《中等数学》刊物,并且考虑出省培训。

这段时间里,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夏令营开始报名,校内有选拔,教练员出了一套题。答得狗屁不是,唯一会的几何题又没人能看懂,最终以个位数的得分离场。这之后又找了教练申诉,教练说有三个人做了四个题,你申诉也没用了,一盆冷水从头淋到脚,我开始为自己的目标担忧。

2021.7-2021.8,我前往上海新星参加培训,在这里,我真正开始接触正宗的数学竞赛问题,也开始对组合数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培训让我脱胎换骨。在这之后,酸柚子《Parquet》发行,我建立一个柚子厨小群,和更多的朋友相识。

newstar-1

2021.8-2021,9,校内竞赛培训,全天脱产,很累很充实。一到晚上,我就打开《Parquet》。

2021.9.11第二次高联,混进省队,省第五。同年级同班还有两位非常厉害的同学,一位极其聪慧,就在2021CMO拿到了金牌,另一位银牌,但是是2021CGMO(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唯一满分,都去了北大英才班。这两位同学拿到了省第二和省第三,省第一多年来是兄弟校吉大附中,那年也是。

在准备国赛的时候,我自己学了一本图论的书,受益匪浅,而那年国赛Day2第一题是个图论题,好巧。

2021.10,先到北京参加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测试(结果狗屁不是),我唯一记下来的就是考试中间清华提供的汉堡还挺好吃。结束后马上参加爱尖子组织的CMO培训,这里的题目又另一种风格,在这里我体会到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培训中间北京海淀区疫情扩散,我们被迫返回。总共举行了两场CMO模拟,第一场才打20多分,心灰意冷,想找人安慰,但人家都是五六十分的人,根本就不好意思去,只能自己在寝室上火……第二场模拟是线上举行的。

北大讲座

在返回的前一天,2021年北大金秋营举办,为期两天,因为疫情事态紧急,北大第二天讲座都取消了。又爆零。爱尖子的模拟配上北大金秋营,我心里只有一片乌云,在下午急匆匆离开北京的路上,我不止一次想流泪,然而连流泪的力气都没有了。最后结果出来,之前提到的两位同学一个得到优异奖,一个得到优秀奖。再看看我,还是个“老光棍”。比我低一个年级的同学也有拿到优异奖的……

就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一段时间内,我一直在玩《Riddle Joker》去岔开我的想法。

式部 茉优 Shikibe Mayu

2021.11,在学校上网课,听田老师组织的CMO培训课,在这里我补充了许多二次式、三角函数的知识。

2021.11-2021.12,全身心投入备赛环节,准备国赛!

2021CMO

2021年,第37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在福建福州举行,中间的两天考试时间是12月21日和12月22日。我们早上好在靠会考,下午坐飞机去福州,几乎一分钟都没耽误。一位好兄弟也进了省队,跟我们一起去参赛(注:虽然他这次拿了铜牌,但他的主业是化学,在2022年的中国化学奥林匹克中,他获得金牌)

my-bro
徐老兄

到达福州师范大学参加开幕式,结束后教练把我们叫到了一块,告诉我们不要太紧张,咱们才高二,这次的目标就是不拿铜牌(铜牌=参与奖,虽然比没牌强),但我还是很紧张。一眨眼就上了考场,发现第一题是个大部分高中生都能解决的问题,用半小时梳理好过程解决。但第二题就让我剩下若干小时毫无进展。这个代数式能让我记下一辈子:$$(px^3+2qx^2+2rx+s)(qx^3+2px^2+2sx+r)=0$$(那天是12.21)

后来看答案,应该是证明了两个结论的中间结论,再完成证明,但我直接从一个跨到了另一个,导致因无法处理过于繁琐的不等式组而失败。第三题,考场一紧张直接忘记分圆多项式的性质,导致第三题上来模多项式就错了

第二天更有意思,前两个题都是简单题,第三个问题我使用了Kummer定理,结果发现当年记下来的定理是错误的……。

交完卷子,在回到酒店的大巴车上大睡一场,心太累,而且我也预料到接下来的两天讲座更难熬(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因担忧自己的分数而啥都听不进去吧)。

当天下午,我戴上耳机打游戏,累了就睡觉,醒了就接着玩,如此反复……

screenshot-37cmo
被灌了一下午糖

听了两天讲座,对里面的“二次迭代法”挺感兴趣。

其中的一场讲座,不是二次迭代法

讲座结束,怀着忐忑的心情点开查询按钮,69分,懒得申诉了,因为不能再高了。最终得到一块银牌。

回到学校,高二算上我共有三个人申请北大英才班,只有一个人没通过,那就是我。

沉淀——高二下

经过了一个假期的沉淀,许多知识自动在我的脑海里结成了一张网。疫情也让我们暂别线下教学,我们开启了线上学习,也就是在这个学期,我的眼镜度数加深,玻璃体后脱离有点飞蚊症。在3月13日,清华大学求真书院举办了一届“Pi节”挑战赛,教练给我们都报了名。本来是抱着考着玩的心态去的,没想到有个意外收获。

证书

还有个卡拉比丘水晶球做奖品,说句实话,挺高兴的。这可是全国限量的呀,有这个小球的同学可不超过30个!

卡拉比丘水晶球

之后去报中科大少年班,想体验一次高考,结果临近高考,竞赛压力又上来了。高考发挥让我不太满意捏~

高考惨案

之后就愉快的放假了。这个学期一眨眼就过去了,感觉自己没干啥事似的,快高三了,感觉就这样也挺正常。这个假期之后,两位同伴提前离开了数学竞赛团队,前往北京大学。

高三上

可能就是从高考数学没答完卷之后吧,我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了,做什么事情都一丝不苟全力以赴,总是忘了自己累不累。在这次的北大夏令营校内选拔考试中,混到了学校推荐的资格。教练嘱咐我好好准备考试,争取拿到奖。我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准备一场考试,到处上网搜集真题以及答案。每一道题都要往死里研究,研究着研究着一个下午就过去了。

之后,怀着面对未知的好奇与不安,我揣着两包巧克力和一瓶饮料上了考场。考试不会了就去吃巧克力喝饮料,巧克力和饮料尝起来格外的香。

第一张来自北大的证书

这场考试让我意识到,身体的一些小毛病一点是会不影响考试的。

拿到高三年级的唯一一张证书后,我开始思考要不要接着参加即将在联赛后举办的北大金秋营。考废了可能影响别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但不考的话会错失争取优异奖(一等奖)的机会。我纠结了好长时间,这也归功于遥遥无期的联赛延期。

时间飞到了9月——各大联赛开始初赛的时间,疫情又开始了,数学联赛直接延期,具体到什么时候连老天也算不准。因为担心自己一试不好进不了省队,我又开始天天打游戏排遣压力,比如《GTA V》,但是压力总是无形笼罩在身上,一天天唉声叹气。然后不出所料,2022年10月30日的联赛补赛发挥失常,一试头一次错了两个填空题,二试代数扣掉了20分。担忧了一个多月,结果下来了,还好,又混进了省队。

接下来又是各种集训,但是都是线上,今年一年数学竞赛生没有离开这座小城半步。我们圈在家里脱产听着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

2022年11月18日,我们迎来了北大金秋营。两包巧克力一瓶饮料送走了两天的考试,之后又是漫长的等待。一周后我几乎把这些事忘了精光。在11月30日的傍晚,我刷着B站,突然收到了一条短信,标头一看:北京大学

北大第二条短信(第一条是夏令营的,但是因为不明原因,好多人都没收到)

看完后人就直接傻在原地,因为消息来得太突然了。我娘后来称她知道消息的时候差点笑晕过去……但是我很快就冷静下来了,因为我深知为了准备金秋营,看来多少的书,做了多少题,研究过多少真题和解析。在这里,我要感谢以为在2022年一直为我提供帮助的非本年级的竞赛教练员,他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书籍,使得我面对真题与考场试题有了更深刻眼光。

第二章来自北大的证书

一等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机会报名参加北大英才班的选拔,意味着成功得到大学的关注,意味着对国赛的追求要更高一步。我把这次活动的结果看作一次阶段验收和一次小小的鼓励。

2022年12月,学校组织我们参加两次竞赛集训,又是收获颇丰的两周。期间疫情缓和,学生返校,但没在学校学两天,学校竞赛主任就把我们遣返回家了。主任(其实是我们班主任)担心我们感染新冠肺炎,影响考试发挥,让我们回家了。剩下的两周,我在家里逐渐放缓了学习节奏,二刷了小说《三体》,玩了一大堆游戏。之后,怀着释然的心情走进2022CMO考场。

CMO结束后,到1月8日才放出最终名单和结果。匆匆报名北大和清华的英才班,北大方面参加了现学现烤,笔试+面试的考核。三天讲抽象代数、微分几何的课程,不太容易,需要一晚上的自习、搜知乎才能勉强吸收每天两节课的知识。清华方面只是面试。然而通过考核却比我想象的要容易,两个都通过了,选择权头一次交到了我的手里,无论选择哪一方,都是一本线。至于一本线,我闭着眼睛考试都是可以办到的,不必太在意。

之后,怀着对奖牌和未来大学生活的期待,我正式退役,回归综合,为高考的最后一战做准备。

The End

我(对游戏)的一些想法

曾经有段时间,我发现了自己和其他同学与众不同的一点:其他同学的家庭多少排斥游戏,许多高手坚持认为游戏浪费生命。于是好多同学几乎什么游戏都不玩,大多数名次靠前的同学甚至对游戏抱有排斥感,但对于我来说,游戏本身是一种生活,我能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有更多的情感体验。我很重视游戏,可也有一段时间,我把这个当作缺点对待,认为我是个非常贪玩的人,拿打游戏的时间去多写两道题目多好!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否定掉了对自己的否定。

首先,我意识到从游戏中学习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有些知识和经历,大概也只能从游戏中学习到。这些都将在我的记忆里沉淀,在以后某个时间点重新被激活,发挥它们的作用。物理竞赛生们回归后的某一次大练习,考虑许多语境下的单词汉译英填空,许多同学对某一个问题都感到不解,也有人拿来问我了。我读完了句子,几乎条件反射给出了答案。由于长时间的脱产,许多英语单词没有从课本中学到,但是我也能给出正确的答案——这个单词是从《Grand Theft Auto V》中学来的。每次打开GTAV,我都会去认真听人物的每一句对话,感受真正意义上的地道英语,并加以学习转化,应用到自己的口语和作文中。我曾在Steam上买了《Sabbat of the witch》,这个游戏是个来自日本的视觉小说,可惜没有中文汉化。于是我硬选择了英文模式,一句句啃完了三条线路,积累的单词写满了一个积累本。这部视觉小说的英文翻译令人拍案叫绝,肯定是个幽默风趣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翻译的,我从这里吸收了好多英语知识。例:大家知道instinction的意思吗,我没在课本里学过这个单词。

其次,在长时间接触游戏的条件下,“自律”是个必要的习惯,说想玩就好好玩,定好时间。结束后该干啥就干啥。从初中开始,因为疫情,我开始接触视觉小说(当时我娘都不知道,后来知道了,有点排斥,最后也默许了)。如果爹娘不在家,每一次打开前,我都会设定严格的游戏时间,一到点就立马停止并去学习;而如果爹娘在家的话我就会设定一个模糊的时间,让爹娘稍微管一下我,意思一下。长期以来,阅读视觉小说的时常已经超过了160+小时(可能多得多),我的成绩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在逐步提升,最终从年级180名一路跃迁到14名。有点可惜的是,在初中学校举行的各种期中期末里,我从来没有进入过前十,但我在中考的时候考了全市第三,631/640分。最高分631.5。我把这个成绩归功于视觉小说:它不仅给我一段独特的游戏时光,充实了我的生活,还让我变得更加自律。

最后,游戏给了你提前了解只有大人才知道的“知识”的机会,你能在这其中变得更加“成熟”。以自律为前提,把握好这个机会,你又能看到更多的东西。我还是想说视觉小说。现在大部分视觉小说都被称为Galgame,多描述一些女孩和男孩间的故事,这显然是R18的分级内容,相关的内容也将不可避免地被归类为“色情内容”,遭到国内大部分人的抵制。我很幸运,在入坑的时候遇见了柚子社(Yuzusoft),它的作品并非较为流行的“拔作”,而是都是非常重视立意高度的结晶。我并不排斥这些东西,和入坑之路有很大的关系。漫长的游戏之路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两部作品分别是《DRACU-RIOT!》和《サノバウィッチ》(也就是Sabbat of the witch,大家知道的魔女的夜宴),而更为知名的《千恋*万花》不是。如果对这方面有所了解的话,显然后两个知名到火出圈,而对于前者就有些人不知道了。我一向对任何作品的立意给予最高的重视,因此前者这部作品尽管小众,但它的立意引发了我的思考,所以仍然能入选名单。

  • 《DRACU-RIOT!》是一部对“普通人对有特殊能力的人群的歧视”和“受歧视群体之艰辛”的思考的作品,这个是我玩到后面才发现的。与其说是“发现”,不如说是人物的心酸与无奈、向命运的妥协对我的震撼实在太深了。这种立意在刘慈欣的《微纪元》中也有体现,然而两部作品中相关的人物形象结局截然不同。
  • 《サノバウィッチ》将人的情感物化成为了“羽毛碎片”,以及构想了一类与神明签订契约,通过搜集他人的“羽毛碎片”来换取一个愿望的实现的人。这是一部与现实若即若离的故事,其中对情感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做出了生动的阐释。这部作品的立意远不止如此,几乎每一个章节都让人有些思考。

当然,游戏的部分CG以及情节涉及了许多某种意义上的少儿不宜的内容。例:

开发者对内容描述如下:

This game contains very few instances of naked sprites of some characters and a small number of CGs with mild nudity.

这个时候就抱着真正意义上“鉴赏”与“赏析”的角度去分析,也可以说是一个微妙的体验。有些时候,我认为视觉小说就是游戏界的《红楼梦》。每到这个时候,我都在想: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事情,或许好多人没能把握好自己游玩的初心,在情色的世界就迷失自己了。这也是这类游戏被划分成18+类别的重要原因吧。有关这个的最后一个思考,便是年龄分级是相对的,如果你的意识水平和心智到达了一定的程度,跨越分级并不会给你带来问题——年龄分级只是对管不住自己的人的最后保护。

《Grand Theft Auto》系列则是以犯罪为主题的大型游戏,从圣安地列斯(San Andreas)到五代,洛圣都的故事仍在继续。在游玩的过程,我也体会到了刺激感,当然也意识到了,GTA其实是对现代美国的夸张化的投影,该玩玩,但不会像美国某些人真的把现实当成GTA,而制造连环劫车案……但不得不说,在洛圣都,驾着车,听着明镜公园电台,沿着海岸旁的路飞驰,真的非常惬意。

我把我今天的成绩大部分归功于游戏,因为从游戏中我的压力得到释放,我的视野得到开拓,我的意志得到磨练,我的习惯得到培养。这不是幸存者偏差。现在的我,对谈恋爱并不感兴趣,对生活抱有好奇和敬畏,对未来充满了想象,避开了一些同龄人的小烦恼。前面也提到我也曾问过自己,如果把打游戏的时间拿去多写两道题目,我是不是会更好。现在我的答案是:不会,会更差。

北大英才班协议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